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山西:绿色*蔬菜--芦笋业如何做大做强

山西:绿色*蔬菜--芦笋业如何做大做强

蔬菜网  时间:2006/5/19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  阅读数:121   网友评论:6

    芦笋是国际公认的一种营养丰富,抗癌功效好、保健价值高的绿色*蔬菜。近年来,芦笋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坚挺。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的芦笋价格仍将持续走高,芦笋生产将步入一个新的黄金高峰期。山西省处在芦笋的*生长带(南北纬30-40度之间),特别是永济市30万亩黄河滩涂地是芦笋种植的*土壤,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山西省成为全国芦笋主要生产基地,山西芦笋已连续两年列全国产量、出口量首位和全省农产品出口*位。目前,芦笋生产从业人员达到了35万人,面积接近20万亩,范围涉及15个市县区域,芦笋种植已具规模,形成了以永济为核心的芮城、河津、万荣、临猗的白芦笋产区和以清徐为主体的平遥、定襄、侯马、洪洞、沁县的绿芦笋产地。芦笋产量的90%以上销往欧盟、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芦笋罐头和速冻产品年生产能力达7万吨并全部出口,出口芦笋产值达2.5亿元人民币,已达到全国的50%,占世界贸易量的30%以上。

    那么,是否可以说山西省的芦笋产业做大做强了呢?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其看似大,实则弱,整体尚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一、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产业化经营,需要有自己的品牌,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然而山西省芦笋业的生产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首先,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销售网络和加工企业。省芦笋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山西省的20家加工企业,全部是外省企业。国外通过品牌与价格制约国内企业。中粮大宝和永西公司,加工能力上万吨,号称是世界*的芦笋加工企业,但并无自己的品牌,只能"贴牌"出口。其次,销售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山西省只是原料的输出地。据了解,山西省芦笋原料的销售权基本掌握在别人手中,每年产量的90%以上从中间商贩手中倒走。不包括国外驻山西省的采购机构,仅外地就有5000多人的商贩队伍常年活跃于山西省的芦笋产地。每到采收期,山东、江西等省的商贩开着保鲜车来收购芦笋。

    二、龙头地位岌岌可危

    2003年夏秋,黄淮流域因持续多雨致使芦笋大面积死亡,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由150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不足100万亩,芦笋产量下降了60%以上,尤其是山东的曹县、菏泽、日照等芦笋主产区损失*为严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山西省永济市种植的12万亩芦笋喜获丰收,总产达3.3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65%。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省的部分同志开始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忽略了这种特定的背景,殊不知芦笋的适应性很强,全国许多地方都可种植,山西省芦笋种植龙头地位岌岌可危!目前,山东省的芦笋种植面积40多万亩,是山西省2倍!其代表是菏泽市,该市的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超过了我们全省的年加工能力,是永济市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2倍!该市的牡丹区沙土镇,连续五年实现芦笋产值过亿元、年均出口达万吨。与山西省毗邻的河北省近年来芦笋业的生产加工也初具规模,位居为全国第三。

    三、自然优势没有转变为生产优势

    芦笋种植仅有自然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其生产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因素。品种方面:据省芦笋协会2004年统计,全省真正优种种植面积不到10%。技术方面:山西省没有一家科研机构从事芦笋研究。全省先进的生物技术普及面低于20%。管理方面:除去永济、清徐等少数产区有芦笋协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外,很多县市没有相应的组织对农民进行引导服务,农民种芦笋,都是随波逐流。另外,芦笋在土地合理规划与利用上也存在问题,芦笋是宿根植物,种植7-10年后,会遇到倒茬轮作问题,土地需要休养3-5年才能再种。现在山西省一些地方还有一到两年就得大面积倒茬。

    由此可见,山西芦笋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还任重道远。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不得有任何的懈怠,应确实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要在政策资金上扶持种植户,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特点,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推广新优品种,从根本上提高芦笋产量和质量;要搞好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种植,规模发展; 要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创立自己的品牌,组织自己的营销网络。只有这样,山西省的芦笋产业才能真正走上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世界芦笋看中国,中国芦笋看山西"才能变成现实。

蔬菜网编辑: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