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列表 >  北滘黄龙:打造冬瓜美食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图)

北滘黄龙:打造冬瓜美食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图)

蔬菜网  时间:2019/5/11  来源:珠江商报  阅读数:466   网友评论:3

冬瓜

  每天上午6时,62岁的北滘黄龙村村民周锦财起床后的*件事,就是爬上四楼天台打理他的“小乐园”。一个40多平方米的天台,这里生长了20多个黄龙村特有的黑皮冬瓜。浇水、施肥、除草、培土……每天他都要花一个小时打理这个瓜园。“别看它们现在那么一点儿,等到了6月,那就是50斤左右一个的大冬瓜了,这一个天台的产量可以达到1000斤以上。”尽管累得满头大汗,周锦财脸上总带着微笑。

  黑皮冬瓜是黄龙村的特色农产品,顺德民间有“碧江出只鸡,黄龙出个瓜”的美誉。黄龙村把打造冬瓜美食品牌作为树立群众文化自信的举措之一,探索出“党建引领,文化自信”的行动路径,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宣传推广冬瓜文化,以党建引领助力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让党建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做到“惠从党来”。

  打出品牌:一个冬瓜把村民的心连在一起

  黄龙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种植黑皮冬瓜,逐渐形成品牌,享誉在外。“虽然黑皮冬瓜已经不是黄龙村的主要经济农产品,但是只要有自留地的村民都会在家里种。”周锦财说,种黑皮冬瓜不仅仅是为了吃,也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追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龙村村民从务农转变到以工业为主。虽然种植冬瓜的人较以前少,但谈起黄龙村的冬瓜种植历史,村民无不仰首挺胸,自豪地说曾经的黄龙村冬瓜产量大、品质好、个头大、囊少,为当时的村民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

  林八妹是土生土长的黄龙村人,她说,在计划经济年代,黄龙村村民种植的冬瓜全部都是通过木艇运到“北滘冬瓜仓”,多数供出口之用。一直以来,她都有种植冬瓜,自己种的冬瓜*的有60斤,“别人种的更大,有80多斤。”她说,近年来,村里把冬瓜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加以宣传推广,村民种冬瓜的热情更高了。

  去年9月,黄龙村举办首届黄龙冬瓜文化节,周锦财种出的58斤黑皮冬瓜荣获“*重冬瓜”称号,他自己也被称呼为“黄龙瓜王”。 如今,黄龙村还成立了冬瓜文化社,目前社员有6位,锦叔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因为黑皮冬瓜,大家又找到了聊天的话题,社员们闲时聚在一起交流种植经验,互赠种子,还一起煲冬瓜汤,做冬瓜糕,为村里推广冬瓜文化出谋划策,邻里之间乐也融融。

  文化自信: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所获有所盼

  如今,黄龙村冬瓜文化还延伸出“冬瓜趣味运动会”“冬瓜菜式厨艺比拼”“青年冬瓜种植农作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黄龙村“党建引领”“文化自信”品牌新名片。黄龙村与顺德一心社工服务中心合作,驻点社工郭嘉欣与黄龙村委的工作人员一起挖掘村居特色文化,将黑皮冬瓜作为重构乡村文化的切入点,开展“睦邻冬瓜文化节”社区营造项目。

  去年,黄龙村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冬瓜菜式厨艺比拼赛,20多名村民秀厨艺、显身手,以黑皮冬瓜为主题食材,制作出一道道各具特色的冬瓜美食,连担任评委的顺德厨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连庚明也频频点赞。

  2018顺德美食节上,黄龙村还以黑皮冬瓜为村居美食品牌,黄龙村党委书记仇培东和时任黄龙村党委*书记梁咏妍等村委会工作人员与村民一起,为炸冬瓜、黑皮冬瓜祛湿茶、冬瓜糕、冬瓜干等特色产品卖力吆喝,打响黄龙美食品牌。现场大卖的冬瓜祛湿茶就是村民阿七钻研自制的,当天一直忙个不停的阿七说:“我是*次参展,很热闹,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希望更多人品尝、喜欢上黄龙冬瓜美食。”

  打造冬瓜美食品牌,有来自黄龙村稳步发展的力量支撑。多年来,黄龙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龙村视察时提出的“农村党建让群众更满意”的殷切嘱托,以“党建+”推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等各项工作。

  据仇培东介绍,该村自去年举办*届黄龙村睦邻冬瓜文化节以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冬瓜主题活动,随着各项活动的推进,村民对黄龙村本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团结一心,发扬黄龙村人勤奋拼搏的精神,一起自发宣传推广引以自豪的黑皮冬瓜。

  仇培东透露,下阶段黄龙村将加大力度宣传推广黄龙黑皮冬瓜美食品牌,组织村内的饭店推广冬瓜宴,包括冬瓜粥、冬瓜糕、冬瓜羹等特色菜式,形成黄龙美食品牌,要让来到黄龙村参观的人们品尝到正宗的黑皮冬瓜美食,还可以采购各类冬瓜产品,共同打造黄龙村黑皮冬瓜乡村产业品牌,让村民有所获、有所盼,在乡村振兴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蔬菜网编辑:agronetzyq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