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阳地村:萝卜会“唱歌”
蔬菜网 时间:2019/3/13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阅读数:456
春归陌上,满目生机。
日前,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春雨如织,草色初青。旎旖的基长河畔,绿悠悠的菜地里,当地群众正在冒雨采收萝卜。几位大妈笑盈盈地把一个个大萝卜拔出来,装满箩筐,挑抬起来,沿着田间小路,融入阡陌新绿,穿过小桥流水,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田园春景图。
雨中,阳地村*书记陈国良来到田边,亲手拔起一个大萝卜,高兴地说,这些萝卜长得很好,目前正是采收季节,村里正忙着组织群众抢收,40亩萝卜地,能收40余万斤大萝卜,按当前*市场价5毛/斤计算,至少能有20余万元的产值。
据阳地村尖刀排副排长莫本华介绍,阳地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蔬菜种植传统,几乎每个村民都是种菜好手,蔬菜种植已经发展成为该村主打产业,不仅打下了十分扎实的种植业发展基础,还探索出了诸如“六种接茬模式”等种植管理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
近几年来,阳地村以贵州李记集团和种植大户为依托,积极发展订单种植,蔬菜产业乘势而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空间,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90%以上,西红柿、菜豆、白菜、黄瓜、茄子、彩椒等蔬菜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山门,远销“两广”地区,唱响了蔬菜种植业的“阳地之歌”。
阳地村地处基长镇核心发展区,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村里的土地资源空间,给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效率?如何让传统种植业迈上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实现全村种植业的升级发展?这些问题被一一摆在了阳地村脱贫攻坚团队的面前。
2018年,阳地村为有效破解这一系列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当年9月,成功引进了贵州“遍地生金”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拓展群众增收渠道,推动全村蔬菜种植产业朝着项目化、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方向发展。
贵州“遍地生金”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好的种植管理技术和广泛的市场营销资源,主要以“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规模种植、科学管理、统一销售致力于发展绿色无公害生态种植,走蔬菜品牌化发展道路,近年来的发展中,在种植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有效经验。
合作社负责人周太萍表示,之所以会选择阳地村落地发展,除了看中这里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交通区位和种植基础,更看中当地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达成种植协议不到10天,村里就帮助合作社流转到了40亩土地,还让我免费使用镇里的蔬菜冷藏库,使我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发展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周太萍的种植基地于2018年底全面落地阳地村,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判,*终选择了“白玉春”萝卜进行*种植,这一品种具有个大、质脆、味甜等优势,深受市场欢迎。周太萍说:“以市场为导向,什么好卖就种什么。”
想要卖得好,就必须种得好。周太萍的种植基地里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施的全是鸡粪发酵制成的有机肥,全程生态种植,*绿色环保,品质可靠,口感更好,是实实在在的“生态萝卜”。新收的萝卜下午刚从村里发货,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现在贵阳地区的各大超市里,而且很快就被*一空。
这个种植项目在给周太萍的合作社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不少群众参与发展,特别是为一些年纪偏大、因家庭实际情况出不了远门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渠道和机会。
阳地组64岁的村民廖锡兵,是个种植蔬菜的老把式,种植经验十分丰富,被聘为基地里的管理员,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种植管理,并组织村里的乡亲们在基地里劳动。据他介绍,自去年底到现在,合作社已经向乡亲们支付了5万多元的劳务费,而他自己也有了好几千块钱的收入。
合作社在吸纳群众务工时,还注重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塘览组40来岁的村民莫光秀,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个娃娃正在上小学,80多岁的婆婆身体有病要经常看病吃药,她一边照顾着这一老一小,一边跟着乡亲们在基地里干活,每个月能有2000块左右的收入,为一家人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她十分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顾家两不误,真的很好!”贫困群众都亲切地称这些萝卜为“扶贫萝卜”。
萝卜种植的成功,给了周太萍极大鼓舞,于是又在村里的帮助下放手流转土地,准备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400来亩。为了帮助周太萍的合作社能获得更好发展,基长镇专门安排了镇农技中心农技师莫应才到阳地村任尖刀排战士,随时为她提供技术上的咨询和指导。这让周太萍更加充满了信心。
周太萍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综合研判,结合当地积累的“接茬种植”模式经验,选择豇豆作为下一步的接茬种植项目。周太萍说,科学有效的接茬,能使种植项目与土壤质量变化、季节气候变换、温度湿度差异等具体因素互相匹配起来,同时提升设备设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一年两熟、三熟,*重要的一点,是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就近务工机会,既推动了合作社的产业升级发展,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周太萍细细算了一下,400亩的种植规模,平时每天就需要用工30至50个人,采收期间用工量将达到100多人。
对于未来的发展,周太萍还有更为大胆的设想,她将以基地示范、订单种植的模式带动群众参与种植,努力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质量,并积极申请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把阳地蔬菜打造成地方产业品牌,充分借助电商平台、小微商会营商网络等渠道,进一步优化产销链条,把阳地蔬菜销往东南沿海城市及香港等地区,让更多的人能品味到绿色健康的“阳地味道”。
陈国良则说,村里将借助“遍地生金”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从萝卜的规模化种植开始,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着力培育蔬菜种植生态品牌的同时,积极发展桑蚕、花卉等绿色产业项目,在全村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并通过挖掘阳地村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终走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阳地。
春风拂过田野,又一批大萝卜被大妈们请出了萝卜地,它们一个个洁白如玉,清香如缕,怀抱着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在乡间的小路上,唱起了一支芳芬四溢的歌:白萝卜,生阳地,一路欢歌写传奇……!
相关新闻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