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列表 >  贵州湄潭:小“茶尖”做活绿色经济大文章

贵州湄潭:小“茶尖”做活绿色经济大文章

蔬菜网  时间:2018/7/30  来源:央视网  阅读数:493   

  贵州是我国八大叶出口基地之一,位于贵州省北部的湄潭县是“贵州茶业*县”。距湄潭县城10公里的核桃坝村,乌江(长江上游右岸支流)绕村而过,群山围绕,万亩茶海,郁郁葱葱,被网友评为贵州十大免费景观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核桃坝村开始种茶,由此摆脱贫困,步入小康,成为“西部生态茶叶*村”。

  顶着34℃高温,湄潭县核桃坝村的一片茶园里,66岁的田金莲正在采茶。“*能摘五六斤,挣百把块钱。”田金莲告诉记者,虽然天气炎热,但是茶叶价格好,一斤能卖25块钱左右。

  田金莲在坡上采茶,彭水英则在坡下采茶。两家的情况差不多:十几年前,听从村里号召开始种茶,如今家中所有劳动力都围绕茶园转。两位老人虽然年过六旬,但一年能给家里带来1万多块钱收入。

  “全靠这个茶,给我们带来福财。”彭水英笑着说,村里有很多茶叶加工企业,她们只要把采下来的鲜茶送到茶厂就可以了,像施肥、植保、病虫害防治等都是村里统一安排。

  “村里一共有62家茶叶加工企业,所以村民采茶不愁卖。全村90%的村民围绕采茶、田间管理等一产转,其余10%的劳动力则从事二产和三产。”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介绍,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18000亩),其中茶园12000多亩,森林3000多亩,生态好,产出的茶叶也好,是“湄潭翠芽”、“遵义红”的主要产区;2016年,茶叶综合产值2.24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400元。

  时光流转,二三十年前的核桃坝村还是个贫困村。那时,“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没修大坝);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上世纪70年代末,在老书记何殿伦的带领下,核桃坝村里修大坝,选良种,建基地,开始种植茶叶。80年代开始,核桃坝村跟茶叶科技所合作,发动村里家家户户搞茶园。

  “要想全家生活好,一人一亩茶园不能少。”在这种思想动员下,并在补贴现金和化肥等政策刺激下,核桃坝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园,到了上世纪90年代,核桃坝村基本消灭贫困;到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全村总人口3830人,外来打工人员有2000多人。外面的人来的多了,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财富。”村支书陈廷明介绍,去年,深圳一家企业跟村里达成合作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整合茶园、茶企、乡村旅游等资源,让富裕起来的核桃坝村更上层楼。

  与此同时,核桃坝村正在跟正安县贫困村石志村结对,无偿向他们提供茶叶技术、培训及市场,帮助石志村脱贫致富。

蔬菜网编辑:agronethh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