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的“青岛明星”(图)
蔬菜网 时间:2018/6/25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阅读数:426 网友评论:3
辣椒

近年来,青岛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左右,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当下,青岛正立足资源、产业、港口优势,推动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目标,本期选取的这三个农产品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胶州辣椒:
胶州是全国*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占全国七成市场份额,所产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等产品销往欧洲及日韩等国;胶州还是重要的辣椒杂交育种基地,仅青岛“三禾”一家企业,就占全国辣椒育种市场20%份额。
从产地到全球交易中心
年交易额120亿元,从青岛口岸出口辣椒占全世界辣椒出口70%
每天早晨5点至上午8点,全世界辣椒商的目光都紧盯着胶州于家村。这里是全球*重要的辣椒散货交易市场,买家和卖家讨还后的价格,会在*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指挥着”不同地方的辣椒交易。于是,在辣椒行业有了“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胶州”的说法。
说起胶州辣椒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当地的*批“椒子商”。土生土长的胶东人王如青近三十年的创业史,折射出的正是胶州辣椒产业 “从无到有”的行业传奇。
上世纪80年代初,胶州胶东、李哥庄、胶莱等乡镇几乎家家都种辣椒,王如青小时候家里种着5亩辣椒,每年收成1000公斤。“1斤鲜辣椒1元钱,而一茶碗辣椒粉也卖1元钱,于是我和哥哥就干起了卖辣椒粉的生意。”哥俩扛着用编织袋装着的辣椒粉和铺盖卷去了青岛,一茶碗、一茶碗地卖辣椒粉,一年赚了2万多元,小茶碗舀出了“*桶金”。那一年是1990年,很多村民也学着王如青哥俩做起了辣椒交易。
王如青这代胶州人终于改变了祖祖辈辈单纯种辣椒的历史,几十位于家村村民踏上了辣椒交易的创业路。随后,本地辣椒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自那时起,内蒙古、新疆、辽宁等辣椒产区的货源开始向胶州聚集,胶州也从辣椒产地逐渐变为辣椒资源集散地。
在辣椒收获季节,胶州人将在全国生长的辣椒源源不断地运回家乡,或加工成辣椒粉运往欧洲、或加工成辣椒酱运往日韩等,或精加工提炼色素等原料,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庞大的产业集聚。
仓库里堆成小山的红辣椒,车间内机器飞转,经过长长的流水线,被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酱等产品,出厂后即直接装车走上欧美之旅。
青岛柏兰集团红火的辣椒生产,正是如今胶州辣椒产业的一个缩影:中国是世界*辣椒出口国,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至50%,而胶州则是全国*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占全国七成市场份额。胶州市现有辣椒加工企业约365家,2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有6家省级龙头企业,每年辣椒交易额120亿元左右,从青岛口岸出口的辣椒占全世界辣椒出口的70%,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辣椒交易中心。
“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在新疆推广辣椒种植,目前新疆地区辣椒总产量大约30万吨,其中三分之二被胶州辣椒企业收购加工。”柏兰集团董事长郭培正介绍道。郭培正被称为胶州的“辣椒大王”,他1978年创办了一家香油加工厂,历经30多年成长提升,柏兰集团从单一的香油加工拓展到以加工生产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为主,又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开发出有机玉米茶、有机大麦茶、鱼油、调味品等6大系列110个品种,其中60%的产品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辣椒超过8000万吨。
除了辣椒和辣椒产品出口,掌握了辣椒育种技术的胶州人,让胶州辣椒出口含金量进一步提升。“目前我们掌握了2000多个辣椒品种的种质资源,并用于杂交育种。”青岛三禾农产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侯玉杰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正式推向市场的辣椒品种有16个,全国辣椒育种市场占有率是20%,年产值1500万元左右。这两年开始与韩国种子竞争国际市场,预计2至3年内将达到6000万元至7000万元的产业规模。
辣椒出口行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农民的整体增收、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农村加工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辣椒作为经济作物的亩均收入更高,这对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我们成功探索出辣椒与枣树套种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一年下来,农民可以从田地里得到大枣和胶州辣椒两项收入,改变了以前仅种一季的状况。”青岛辣椒产业商会会长王勇介绍说,同时,辣椒、甜椒干制品加工人工需求大,一个中等规模的加工厂一般需二三百人,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多元收入。“辣椒产业能带动青岛就业约2万人,辐射新疆、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以及东三省等产区基地总量100万亩以上,直接惠及农户近20万户。”
店埠胡萝卜:
店埠镇土壤肥沃,所产胡萝卜以红皮、红肉、红芯“三红”闻名,具有色泽好、光滑度高、条形好、外形美观、甜度高等优点,深受国外客商好评,今年出口额预计4.5亿元。
凭借“三红”成为国际“网红”
年出口15万吨,今年预计出口额4.5亿元
莱西市店埠镇是山东省*的胡萝卜加工基地和春季胡萝卜的主产区,生产出的胡萝卜深受国外客商好评。
“店埠镇胡萝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其中六成出口,按平均一吨3000元的价格来算,今年出口额能到4.5亿元。”6月22日,店埠镇农办主任赵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年,得益于出口,店埠胡萝卜走出国门,走上了日本、韩国和中东地区的餐桌。
店埠胡萝卜的大规模出口,首先得益于产品的品质。店埠镇当地种植胡萝卜的村庄约有30余个,由于土壤肥沃,出产的胡萝卜以红皮、红肉、红芯“三红”闻名,具有色泽好、光滑度高、条形好、外形美观、甜度高等优点。“店埠胡萝卜”成为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获得了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及青岛名特优农产品、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以前,胡萝卜基本都是内销。自从品质被认可,尤其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后,‘牌子’打响了,与我们直接对接出口的商家多了。”耿文善是店埠蔬菜产业协会会长,在他的印象里,店埠胡萝卜开始只是内销,或由寿光的蔬菜商收购后,通过当地企业加工出口。2006年起,店埠镇企业开始思考自主对接出口;2010年前后,通过展会、政府推介和客户口口相传等形式,店埠镇的企业实现了自主对接出口,*时可达九成出口。也就在那个时候,为了优化市场、抱团发展,协会应运而生。协会吸纳当地100多个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主要对胡萝卜出口统一提供指导价格、帮助对接市场等。
在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里,记者看到,出口的胡萝卜要经过5个步骤的处理,分别是:清洗、筛选、分级、装箱和预冷。
“我们清洗环节使用7台机器,包括1台冲沙机和6台磨光机,经过7台机器清洗处理后的胡萝卜几乎是洗了7遍澡,洗净胡萝卜身上的泥土。”负责人耿琪超介绍,筛选过程主要是挑选分离出折断、有青头等缺陷的胡萝卜,没有缺陷的进入分级阶段,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S、M、L、2L、3L,其中S指胡萝卜单根重80克到150克,M指 150克到200克,L指200克到250克,2L指250克到300克,3L指300克以上,不同规格的胡萝卜有不同的客户群。耿琪超介绍,S级胡萝卜一般是发往迪拜,M级发往东南亚国家,2L和3L的胡萝卜基本发往日本、韩国。*后的环节是入库,为了保鲜,胡萝卜被放入冷库后,将会进行20多个小时的降温,随后,被发往不同国家。作为店埠镇胡萝卜主要出口加工企业之一,有田农业是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原材料供应渠道;通过机械化加工,提升产品品质。“我们的胡萝卜不愁销路,订单供不应求,”耿琪超告诉记者,公司胡萝卜年出口额1.5亿元以上。
伴随着陆运、海运日益便利,如今,店埠胡萝卜3天就能出现在韩国市场,一周进入日本,20多天的时间摆上迪拜居民的餐桌。出口胡萝卜还给店埠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耿文善说,比起内销,出口胡萝卜每斤价格 “翻番”,而这,直接提升了胡萝卜种植户的收益。此外,由于胡萝卜收获、流通与加工,都需要大量季节性农业工人,店埠镇还成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乡镇——周边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的县市的农民,甚至外省市的农民季节性地流入该镇寻找打农业短工的机会,人均日收入100—300元。依托产业的农户在逐步富裕之后,部分农民向种植大户转变,不少农民还走出村庄到外县市包地种胡萝卜;部分农民向农产品经纪人转变,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转变;农业大户向发展农业企业转变,胡萝卜“小老板”成为普遍现象。
蟠桃大姜:
蟠桃大姜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主产区涉及平度李园、东阁、仁兆、南村等镇街,年产量22万吨左右,出口欧洲、美洲、亚洲多个国家。
订单种植叩开海外市场
上合组织成员国成为重要出口对象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药食同源的大姜,不仅在我国民间备受推崇,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国家同样很受欢迎。日前,在平度东阁街道北台村,记者看到一筐一筐的大姜从保鲜库里提出来,由工人洗刷干净,装袋、装箱,根据订单运往国外,其中不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订单式种植、出口已成为当地大姜销售常态。
早在明末清初,平度原蟠桃镇附近农民就有种植大姜的记载,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当地农民世代培育和提纯复壮,逐渐形成一个适合当地生长的新品种——蟠桃大姜。“在平度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下,通过农民长期实践栽培,不断完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提高品种的农艺性状,才培育出品质优良的蟠桃大姜。”平度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陶跃顺介绍,截至目前,平度蟠桃大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左右,主产区涉及平度李园、东阁、仁兆、南村等镇街,年产优质蟠桃大姜22万吨左右,成为平度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
北台村有251户村民,目前一大半村民种植蟠桃大姜,除了在本村土地发展600余亩外,还到周边村庄流转土地种植500余亩。“村民之所以敢如此大面积种植,是因为我们村成立了大姜产销专业合作社。年初根据国外出口订单大小,规划好种植面积,分派给社员;同时还制定保护价,如果大姜价钱过低,就以保护价收购。村民没有后顾之忧,种植起来自然就放心大胆。”北台村村主任、江傅大姜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树军笑着说,去年,北台村仅大姜种植收入达500多万元,是远近闻名的 “富裕村”。“今年截至目前,我们合作社接到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国家发来的订单,已达500多亩地的产量,订单仍在持续发来。”
蟠桃大姜种植对技术要求很高。“关键在水、肥,按合作社要求,我们完全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谈起大姜种植,有着40多年种植大姜经验的姜农刘国章侃侃而谈,管理精心,水肥充足,蟠桃大姜每亩产量高达9000公斤,而别的地方粗放管理,大姜亩产仅在4000公斤左右。“近几年大姜行情还不错,以去年出口价每公斤4.8元、平均亩产6500公斤计算,每亩收益达3万多元。”
除了大姜种植,近年来北台村还建造生姜保鲜库,发展洗姜厂,对大姜进行储存和粗加工,同时也能带动部分村民增收。“我们村发展了6家洗姜厂,每家洗姜厂用工30多人,部分村民到洗姜厂打工,每天可收入150元左右。”北台村党支部书记郭超说。正在一旁洗姜的工人王寒梅接着郭超的话茬:“去年仅在这里洗姜就挣了25000元,除了家庭开销,还能存下不少!”
除了直接走向海外市场,也有不少本地企业看上了蟠桃大姜的深加工潜力,做成姜茶、姜粉等产品后再出口。
位于李园街道的青岛食在平度商贸有限公司通过多方调研,选中蟠桃大姜进行深加工,制作成养生姜茶,促进蟠桃大姜销售市场多元化。“我们在推介平度地标农产品过程中发现,蟠桃大姜除直接销售外,经济附加值不高。我们就想通过对蟠桃大姜深加工,生产便于携带的地标农产品衍生品,以便进一步出口海外。”公司负责人郭俊山说,为此,他们多方考察、调研,选中蟠桃大姜这一地标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成方便携带和销售的姜茶,把蟠桃大姜做出国际新名堂。
“为把好产品原材料质量关,我们在蟠桃大姜原产地附近朱家井村流转了50亩土地,按有机蔬菜种植标准种植,同时,雇佣周边村庄10多名村民辅助种植,这样确保农民在农闲时再增加一份收入。”郭俊山说,明年根据市场情况,一方面扩大高标准大姜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会指导周边村庄提高种植标准,收购他们种植的大姜。
相关新闻
- 石柱辣椒迎丰收 “火辣”产业别样红
- 石柱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推动农户增收致富
- 广西钦州:冬辣椒提前上市
- 新疆和田县:规模种植辣椒助民增收致富
- 天津市宝坻区把“小辣椒”做成乡村振兴的“大...
- 新疆:辣椒丰收时
新闻关键字: 辣椒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