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父子联手全国搜集老种子
蔬菜网 时间:2018/4/10 来源:浏阳网 阅读数:472
已搜集到400种老种子 永安建起中华老种子博览园
一年四季,市场上各种蔬菜瓜果应有尽有,但很多时候还是感觉“总缺了点什么味儿一样”。爽滑清口的丝瓜,味甜汁多的西红柿,甜软黏糯的糯米……上了年纪的人就会格外怀念曾经的老口味。在永安镇芦塘村,75岁的种地“老把式”于国林和儿子于建起就怀着这样一个特别的梦想——从2017年开始,父子俩从全国各地搜寻了400余种“失传”的老种子,希望找回曾经的那种老口味。
“现在丝瓜、黄瓜、辣椒等都在育苗阶段,长势不错。今年,我们会将已收集的400余种老种子按节气全部栽种下去。”在湾里屋场打造了一个中华老种子博览园后,于建起去年已经试种成功100余种农作物,实现了老种子科研育种、种苗提纯复壮培育的初衷。在他的计划中,博览园将会努力收集2000种老种子,让更多老品种得到保护与推广。
父子接力
只为找回记忆中的老味道
将泥土轻轻耙平耙细,然后再是点种、盖土,尽管已经有着大半辈子的耕作经验,50岁的于继平做起事来还是轻手轻脚的,眼神柔和,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粒粒蔬菜瓜果的种子而是一个个娇嫩的婴儿。不远处,正弓腰精耕细作的农人有数十人。他们和于继平一样,都是来帮忙种地的。
永安镇芦塘村湾里屋场,天气晴好,到处是一片春明景和的美好景象。清明节前后,正是种瓜点豆的好时节。抬手擦了一把汗,于继平十分感慨:“别小看了这些种子,它们可都是于国林、于建起父子俩费劲心思从全国各地找来的老品种。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很快就可以变成现实了。”
在永安镇芦塘村,于国林、于建起可是一对十分特别的父子。父子俩都出生在农村,土地于他们而言是一个迷离而现实的梦。
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人们一边吃着大棚里种植的各种瓜菜一边感叹“比那时的老品种少了许多味儿”。在于国林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传统品种就退出了农民的种植“舞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杂交品种,“如今,在浏阳农民种植的老品种并不多,只有在边远山区和一些有老种子情结的乡村,还有零星面积的老品种种植。”
“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一根丝瓜种,种出一亩瓜。”于建起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种的丝瓜颜色变为黄白色后,父亲就带着他采收,将种子从瓜瓤里取出来,留待来年栽种,而瓜瓤则用来洗碗,“而今,长年生活在省城的自己可以在超市买到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却很难吃到儿时的味道。”
于国林对老种子爱不释手,执着的他尽力动员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老把式”自耕自种,将传统品种保留了下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居然积攒了数十个老品种的种子。75岁的他感觉年岁不饶人,于是也就希望将这个任务交给儿子于建起。
“将‘失传’的老种子找回来,在当地推广种植,让蔬菜瓜果遵循节令生长,保持它们原本的味道。”这个藏在于氏父子心中朴素的愿望渐渐开始生根发芽。在听了父亲的多次念叨后,从2015年开始于建起便开始行动起来,在全国各地开始搜集老种子。
遍访各地
三年收集400多个老品种
“目前我们已经收集到了400多个老品种,去年已经成功试种了百余种。”带着父亲多年的心愿,从2015年8月开始,于建起将工作放在一边,踏上了收集老种子的艰辛之路。从身边开始,他四处向人打探有没有农作物的老品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浏阳保留下来的老品种并不多,“在东乡一些偏远山村,找到了一点辣椒、茄子、玉米之类的常见品种,加起来还不到20个品种。”
后来,于建起走出浏阳,将搜集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2015年8月,于建起*次去了贵州省荔波县,一呆就是一个月。为了搜集优质的蔬菜老品种,他跑了30多个村庄。听说董蒙瑶族村寨有种植了200多年的蔬菜种子,他马上驾车前往,但山路难行,只得徒步跋涉近10里路才到达。当地老乡打着火把,带他连夜找到这位瑶民家,总算找寻到了高山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老种子。为了证实品种是否优质,第二天一早,他就到瑶民的菜地上摘了菜做着吃:“那味道确实很好,西红柿的水分多、口感好,做西红柿炒蛋压根儿不用再放水。”
“每*搜集老种子的过程,都是艰辛而漫长的。”带着好不容易找到的种子驱车往回赶,没想到途中又碰上了塌方。情急之下,于建起顾不上从车里拿行李,抓起装种子的口袋就往车外跳——数秒钟之后,车侧翻在地。至今回忆起来,于建起还心有余悸。
“这些苦都不算什么,有时*怕收集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于建起在*吃饭的过程中无意尝到了湘西龙山的大蒜与藠头,感觉味道特别正。一问,正是当地保留的老品种。多方托人打听后,让于建起惊喜的是,对方还可以提供数种豆类老品种。不久,那些千辛万苦收集而来的种子通过快递邮寄至永安。谁曾想,粗心的快递员却将包裹给弄丢了,这可急坏了于建起。他一点点查询信息,*后硬是将包裹找了回来。然而,找回来的那些豆子品种早已经被混合在一起。于建起硬是请了十多个人花了*时间将那些豆类挑拣归类……
相关新闻
- 许成军:蔬菜大棚“种”出脱贫路
- 湖南衡阳脱贫之星刘华付:蔬菜大棚“种”出新...
- 厦门职业农民郭防:绿色蔬菜种出火红好日子
- 刘贵兴:蔬菜大棚里的脱贫梦
- 湖北“回乡能人”变蔬菜专家带动全村脱贫
- 蒋力伟:做大合作社 念好“蔬菜经”
新闻关键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