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洋葱 节瓜 菜豆 白菜 甘蓝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资讯列表 >  史兆成:乡亲们的脱贫致富经

史兆成:乡亲们的脱贫致富经

蔬菜网  时间:2018/2/8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数:452   网友评论:2

  “这是我种食用菌30多年来,行情*的一年。”2月6 日,站在沁阳市柏香镇南西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的大棚前,史兆成兴奋地告诉记者。

  “他是我们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他的判断准没有错。”一旁的驻村*书记杨前进指着史兆成告诉记者。“我18岁开始种蘑菇,今年50岁,可不是种了30多年了。”史兆成笑着说,“现在一闻味儿就知道蘑菇长得好不好。”。

  史兆成说的行情好,一方面,他去年扩大了规模,以合作社的形式流转了土地,承建了13个食用菌大棚,另一方面,他自费2万元请了食用菌种植专家给承包了其中5座大棚的贫困户讲课,今年种的蘑菇格外喜人。

  年味渐浓,春节前是食用菌销售的高峰期,春已归来,温度上升,食用菌长势*比*好,每天的采摘货车络绎不绝。“一会车都来了。”史兆成穿梭在大棚间忙得不亦乐乎。

  走进一座食用菌大棚,一袋袋菌种整齐摆放,一朵朵食用菌圆润饱满。60岁的杨寿义正佝偻着腰撕掉食用菌袋上的塑料薄膜,以便让露出头的食用菌早点长大。老伴儿多年患有精神病,去年刚刚去世,儿媳离家,儿子车祸腿脚不方便,孙女年幼,皲裂的手指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但是一到食用菌大棚,杨寿义再忙再累也会提着精气神儿。

  “大棚这些主体框架由我来负责搭建,当时900元一亩的流转费,我一分钱不多要,贫困户也按照这个标准承包大棚。”史兆成介绍。“是啊,得感谢蘑菇大王,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杨寿义动容地说。

  “你看看,我们种的蘑菇多好,光滑,而且肉蓬蓬的。”史兆成随手拿起一朵蘑菇,捧在掌心,眉眼含笑,骄傲地如同看自己培育成才的孩子。

  史兆成扳起手指给记者算账:一个大棚大约可以培育17000到18000袋菌种,一袋能产2到3斤蘑菇,临近春节,*一个价,基本批发价都在每斤2.5元上下浮动。除去各种成本,一个棚一年赚3.5万到3.6万没问题,“你说脱贫不脱贫?”

  说话间隙,有人高喊:车来了。杨寿义赶紧招呼儿子往棚外走,佝偻的背使劲挺着。棚外,只见一个载着空筐的面包车驶进了基地,采购老板王联合从车上下来,对着史兆成说:“蘑菇不错,卖得特别快。”

  王联合告诉记者,一筐可以装10斤蘑菇,平均每天可以装160到170筐,临近春节高峰期时四五百个筐没有问题。“他种得蘑菇不仅卖相好,而且品质好,到农贸市场很快就被*一空。”王联合透露,接下来还会和史兆成签订合同,长期合作。

  “俺这个扶贫基地不光有蘑菇,还有木耳呢,而且已经给贫困户分红过了。”史兆成拿出手机,翻看照片,“你看,1月16日,33户参与木耳种植的贫困家庭领取1800元的年终分红。”照片上,贫困户们虽然天寒地冻带着帽子围着围巾,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杨前进告诉记者,南西村是省级贫困村,共有102个贫困户,柏香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沁阳市质监局总投资81万元在南西村建立扶贫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了蘑菇和木耳种植项目,通过科技扶贫、合作社分红、到户增收等方式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产业支持。2017年终于摘掉省级贫困的“穷帽子”。

  “走喽!今年春节,咱的食用菌要大卖喽!”王联合载着满车的一筐筐食用菌笑着和史兆成挥手再见。

蔬菜网编辑:agronettjc
蔬菜网微博

转发到:

看完上面的新闻,您觉得?

不好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