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茄子 丝瓜 菠菜 苋菜 豌豆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蔬菜技术 > 蔬菜技术列表 > 贵州罗甸县火龙果品种繁多 产业蒸蒸日上 

技术按行业分类更多

加入蔬菜网专家库

欢迎您成为我们的专家指导。蔬菜网在此为您提供一个展现您一技之长,分享您成功经验的舞台。
我们将为您提供如下免费服务:为您提供个性化的专家展台,对您的技术成果、转让等信息在本栏目给予优先发布,并以固定广告形式进行重点推广,并有机会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和行业峰会。

详情垂询:0571-86712573

贵州罗甸县火龙果品种繁多 产业蒸蒸日上 

蔬菜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阅读数:326

  火红的火龙果

  入秋,罗甸县依然骄阳似火。由惠水至罗甸的210公路进入罗甸县板庚乡后,不时见到公路两边的地里竖立着许多一米多高的水泥柱子。有的水泥柱子下刚种上火龙果苗,有的已有紫红色的火龙果攀附其上。

  2001年,省果蔬站、省果树研究所开始在罗甸县进行火龙果引种实验。在农业部、省农委、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下,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火龙果生态适应性、丰产栽培技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选育出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3个品种,而紫红龙则成为我省主推的火龙果品种。经过6年的引种试验,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使精品水果火龙果在罗甸的山区里试种成功。2007年在罗甸县的一些乡村开始大面积推广“紫红龙”。现在,罗甸已种植火龙果近2万亩。2010年该县火龙果产量达200吨,创产值600万元,预计今年产量将达500吨,创产值1500万元以上。

  耐旱、耐瘠、嗜钙、采摘期长、市场价格高等,是火龙果产业的优势。在我省,适宜种植火龙果的罗甸、关岭、望谟、册亨、贞丰、镇宁5个县,均属气候炎热、土壤稀薄、耕地面积少的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单一,制约着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也不多。火龙果适应性强,对我省低海拔喀斯特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民增收都有重要意义。省农委资料显示,火龙果适宜在海拔550米以下的低热地区种植,我省适宜种植火龙果的面积达37.85万亩,我省具有发展火龙果产业的巨大潜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火龙果产业已在我省罗甸、关岭、望谟、册亨、贞丰、镇宁5个县蓬勃发展,成为我省低海拔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

  罗甸县委书记沙先贵:

  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大山深处的红水河谷,紫红色的火龙果把灰白的石头山点染得生机勃勃。罗甸县成为我省*的火龙果生产基地,使该县进一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为罗甸打造我省南部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板块创造了有利条件。”罗甸县委书记沙先贵说。

  巩固成效,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按产业化发展要求,走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的路子,是罗甸县做大做强火龙果产业和提升火龙果品牌的关键。按照我省的相关部署,2015年全省优势区域火龙果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并要求火龙果种植基地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全面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罗甸县将进一步树立现代农业理念,走绿色有机农业的路子,逐步完善火龙果产业服务体系,提高火龙果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要使火龙果产业带富一方百姓,还要借势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县委书记沙先贵说。

  板庚乡红岩村

  果子在公路边就卖完了

  “2008年,县政府来人到村里动员大家种火龙果,说是火龙果的市场价格好。在来人的一再说服下,我种了4亩。”罗甸县板庚乡红岩村村民陈仁智说。

  由于农民担心发展新产业风险大,当时红岩村仅有50户人家种植火龙果,还不到全村农户数的一半,而且这一半的种植户也只拿出了极少一部分土地试着栽种,全村种植面积仅有200亩。大部分村民还是依靠种植风险小的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农民种植蔬菜、玉米和水稻,一年收入只有600多元。要是天公不作美,遇到自然灾害,就可能会血本无归。”红岩村村党支部书记汤元会说。

  2009年,陈仁智种的4亩火龙果开始挂果。火龙果在罗甸县不愁卖,到年底,陈仁智老人算下账来,收入达2.4万元。陈仁智果园里的火龙果产量还在逐渐增高,今年,陈仁智估计他的收入将超过3万元。记者在红岩村采访时,正值火龙果采摘期,种有火龙果的村民都把果子拿到村口的210公路边上售卖,不到半天时间,几百斤火龙果就全部卖光。今年,陈仁智把自家承包的10亩荒山也全种上了火龙果。陈仁智在贵阳打工的儿子陈天华,也在*近返乡,与父亲一起管护火龙果园。

  罗甸县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杨胜强介绍,火龙果种下后,15个月就挂果,亩产200公斤,按30元一公斤算,第二年每亩就有6000元收入。第5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1500公斤,亩产值达4.5万元。火龙果成了山区农民的“致富果”。

  有政府扶持,还有补贴,收入也比传统农作物高很多,乡亲们发展火龙果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全村100多户人家纷纷行动起来,一下子就在荒山上种了700多亩火龙果,80多亩的耕地和土地大部分也都种上了火龙果,村里的农户*多的种了18亩,*少的也种了2亩。现在,红岩村种植的火龙果已有800亩。“今年7月,我们成立了红岩火龙果专业合作社,我们要把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准备走农超对接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汤元会说。

  黄元召三兄弟

  携资18万元返乡做果农

  罗甸县坝王河水电站的下游两岸,一边是陡峭的大山,另一边是40°左右的斜坡,在八总乡交友村的一处斜坡地里,密密扎扎地种满了火龙果,这是黄元召兄弟3人开垦的火龙果基地,这基地原来是一片荒坡地。

  坝王河在水电站下游的河段,流经五星村、平初村、交友村、八总村,蜿蜒十几公里,两岸种植有火龙果1500多亩。

  记者来到交友村时,黄元召兄弟3人正在果园除草。他们种植技术娴熟,管护措施科学,基地火龙果的品质和产量都达到了相关技术标准。“火龙果种植,需要精细管理,你们都掌握这些技术了吗?”记者问。“我们基本掌握了火龙果的栽培、测土配方、物理生防、调花控果、病虫害防治、修剪、储藏和商品化处理这样一些关键技术。”黄元召说。

  记者了解到,2003年,黄元召3兄弟就到浙江打工,在一家服装厂从事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劳动。2007年,兄弟3人回到家乡,对留在家乡继续种植不能致富的黄豆和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没有一点兴趣。经罗甸县政府动员,他们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拿出打工挣的14万元,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11万元,在坝王河边荒坡地里开垦出47亩土地种植精品火龙果。兄弟3人积极参加罗甸县组织的各种火龙果种植栽培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和管护,他们基地的火龙果长势好,达标率高。

  “去年种火龙果的收入有11万元,今年到8月中旬售果的收入有8万元,年底估计能达到20万元。”黄元召说,“农民如果能搞起农业产业,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黄元召告诉记者,今年底,他们准备再投入10万元发展养殖业,主要是养猪和养鸡,这样一年不仅可节省5万多元购买农家肥的费用,还能多一条增收渠道。

  龙坪镇新民村126户农家

  以果园入股成立合作社

  新铺的柏油路,从罗甸县城一直延伸到龙坪镇。进入新民村,山坡上一簇簇的火龙果展现出了一幅富庶的景象。“新民村的荒山荒坡变成了新产业基地,农业生产进入了循环发展轨道,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水土流失也得到有效遏制,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改变了贫困山区的面貌。”县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杨胜强介绍。

  新民村人均土地面积不到1亩,且水土流失严重,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2007年,罗甸龙滩水电站建成后,新民村大部分村民的稻田和土地被淹,农民的生计更是困窘。

  2007年,火龙果在罗甸推广,新民村被定为重点推广村。为了加快推进火龙果产业发展,罗甸县采取了“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政府出项目资金,由罗甸县利源水果开发种植场法人代表曹尚林为项目负责人,开始在新民村发展火龙果产业。2008年,新民村农民开垦荒山荒坡种植火龙果,当年即有126户农户参与种植火龙果,种植面积2000余亩。第二年,新民村组建了“罗甸县海源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改为“合作社+基地+农户”,126户种植户用已种上火龙果的山坡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社员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要求种植火龙果。新产业在保障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也使农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罗甸县果茶办技术人员介绍,新民村农民已经告别了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火龙果种植户全都知道如何施用农家肥,如何科学管护火龙果,也懂得何时进行人工授粉等种植火龙果的关键技术。

  原住五星村的农民黄和林家的5亩多田土被龙滩水电站水库淹没后,罗甸县把他们一家安置到新民村,并为其修建了新房。2009年,黄和林扎根新民村后,把新家附近的100亩荒山荒坡租了下来,发展火龙果产业。黄和林告诉记者,县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很大,他修建冷库,政府就补贴5万元。去年3月,黄和林又开始发展养殖业。“养猪有收入,又有农家肥使用,可以降低火龙果的生产成本。”黄和林说。

转发到: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