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茄子 丝瓜 菠菜 苋菜 豌豆
热门新闻:

您目前所在位置:蔬菜网首页 > 蔬菜技术 > 蔬菜技术列表 > 豌豆轮作倒茬间作技术

技术按行业分类更多

加入蔬菜网专家库

欢迎您成为我们的专家指导。蔬菜网在此为您提供一个展现您一技之长,分享您成功经验的舞台。
我们将为您提供如下免费服务:为您提供个性化的专家展台,对您的技术成果、转让等信息在本栏目给予优先发布,并以固定广告形式进行重点推广,并有机会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和行业峰会。

详情垂询:0571-86712573

豌豆轮作倒茬间作技术

蔬菜网  来源:农业之友 阅读数:835

  豌豆本身忌连作,白花豌豆比紫花豌豆对连作反应更敏感。在各种耕作制度中,除单作外,半无叶豌豆以及一些矮生、早熟、对光温不敏感的品种,还常用于轮作、间作、套种和混作。豌豆苗期生长缓慢,覆盖度小,要求田间无杂草,前作以中耕作物为好。在秋播区豌豆常作为水稻、玉米及甘薯的前茬或后作;在春播地区,豌豆常与玉米、棉花、高粱、茄果类、瓜类等作物间作套种,或种于田边地角,或作为粟、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前作,也可与大麦、春小麦、燕麦等间作或混作。豌豆作为禾谷类作物的前作不仅可以提高禾谷类的产量,还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改善禾谷类作物种子的品质。种植豌豆不仅能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积累,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态,是轮作中的好茬口。同时由于豌豆在一年中成熟的时期较早,使得收获时农活对劳力的要求分散,便于夏熟作物收获和夏播作物播种时劳力的安排。

  1.轮作倒茬

  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我国各地都创造了不少轮作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南方模式:南方一年二熟或三熟的稻区,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多地少,处长种指数较高,不管是双季连作稻区还是单季稻区,冬闲时间一般都有4——5个月,冬闲期平均温度9——14摄氏度,是冷季作物的理想生长季节,豌豆是这些地区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干豌豆三年一轮,每公顷产量常在1500kg以上,收青豌豆更为适宜。常见的轮作方式为:

  *年:豌豆(蚕豆或绿肥)—早稻—晚稻(或单季稻);

  第二年:大(小麦)—早稻—晚稻(或单季稻);

  第三年:油菜—早稻—晚稻(或单季稻)。

  (2)北方模式:在中国西北部高寒地区的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雁北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城镇附近等一年一熟地区,仅春播一年一季豌豆或玉米、春麦、燕麦、青稞、油菜、蚕豆、马铃薯等,其轮作方式主要有:

  豌豆—玉米—玉米

  豌豆—油菜—春麦

  豌豆—春麦—马铃薯

  豌豆—大麦—玉米

  三年或四年一轮。豌豆干籽粒单产常在每公顷2200kg以上;青海、甘肃省不少地区豌豆产量每公顷3000kg以上。

  2.混作及间作套种

  为了更好地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许多地区采用豌豆和其他作物混作、间作和套种的方式,即可抑制杂草滋生,减少病虫害,又可增加单位面积的年产量。

  (1)混作:这是一种比较石老的种植方式,目前在河南、青海、甘肃等地仍有一定面积。以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混作较为普遍。通常,混作时豌豆与春小麦、大麦或青稞等的成熟期要基本一致,宜采用矮秆坚直立型的品种,同时要注意播种比例。豆、麦播量以3:7的比例较好,豌豆比例过大容易引起小麦倒伏。混作时一般单产比单播小麦或豌豆时有所增加。成熟时一起收割,混合脱粒,一起磨粉,做成主食,可改善其营养品质。但是,这种方式增产作用不大,而且不太适于机械化脱粒。

  (2)间作套种:间套作是优于混作的复种轮作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调节作物对光、温、水、肥的需要,在管理、收获、脱粒等方面比混作方便,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在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历来就有豌豆成春麦、油菜间作的习惯。为了克服前后作之间生育期的矛盾,豌豆与下季作物实行套种更为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豌豆间玉米”、“豌豆间马铃薯”、“豌豆间向日葵”等。中国东南沿海,如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以及河南、安徽等内陆省份棉区,“麦棉”套种曾是其主要栽培方式,现正在开拓立体农业的新模式,向着“早—晚”、“高—矮”、“豆科—非豆科作物”综合配置巧妙种植的新间、套、轮作方式过渡;豌豆成了新模式中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作物。

转发到:

蔬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蔬菜网”(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蔬菜网(Veg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蔬菜网”(Vegnet.com.cn)联系。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service@agronet.com.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